当“不倒翁”才能安享晚年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老年医学科/干部医疗科 刘琦 刘谦
老年医学科有很多老“熟人”患者。这些“熟人”患者多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慢阻肺、冠心病等慢性疾病。
医生和患者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是“您挺好的?”看完病也经常叮嘱:“动作慢点,千万别跌倒!”这成了老年科医生的口头禅。
这“一跳”差点要了命
王大爷今年85岁,平素性格开朗、乐观,虽然患有高血压多年,但经过规律服药治疗后血压控制得很好。老人家是“不服老”的典型代表,每次来医院看病都是自己骑着电动三轮车就诊。
然而,最近王大爷来门诊,却是被家属用轮椅推来的,人也瘦了一圈。进入诊室,王大爷讲述了他的经历:“平时医生总叮嘱我注意,别摔跤!我都没当回事,这次可体会到摔跤的痛苦啦。一个月前,我遇到一个两层的小台阶,心想小菜一碟,没走台阶直接跳下去了,结果一个屁墩搞成股骨颈骨折了。幸好及时手术,现在能够活动了。您知道,我这一跳是从天堂跳到了‘地狱’”。
无独有偶,王奶奶今年75岁,平时生活完全自理,总体健康状况良好。因为摔了一跤造成骨盆骨折,不得已完全卧床。一周后出现发热、尿路感染住院,2周后治愈出院。然而时隔不久,王奶奶又患急性胆囊炎住院了。出院1个月后,又因肺炎第三次住院。
原来身体状况良好的王奶奶,为什么最近隔三岔五住院呢?始作俑者就是跌倒!
老人可能陷入“跌倒循环”
其实跌倒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很高。据统计,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每年有1/3的人有过跌倒,80岁以上可达50%,而且很多人都有反复跌倒的经历。伴随跌倒,可有很严重的并发症,所以预防跌倒非常重要。
跌倒是指突发、不自主的、非故意的体位改变,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上,不伴有意识丧失,并除外由严重的身体疾患(如癫痫、卒中及晕厥)或非常环境所致的摔倒。轻者可致软组织损伤、关节脱臼,重者可造成多器官损伤,包括脑部损伤和骨折。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老人,如果发生跌倒损伤,会引起出血的加重。在老年人群中,跌倒引起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首位原因,反复跌倒和髋部骨折是老人住院的常见原因。
跌倒还可引起情绪问题、疼痛、丧失活动能力、甚至死亡。
即使未发生损伤,跌倒的恐惧也会影响正常活动的信心,导致害怕活动和自我封闭,从而形成更容易跌倒的恶性循环。
跌倒并非单纯意外
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并不是一种意外,而是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,老年人跌倒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。
跌倒的危险因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。
内在因素包括:下肢肌肉力量减弱、步伐不稳、平衡功能下降、视力减退、骨关节炎、认知功能障碍、帕金森病、骨质疏松、抑郁症等。
外在因素包括:多重用药、室内室外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。其中环境因素涉及不合适的鞋,行走辅助工具不当,居家地面、家具、卫生间问题,雨雪天气,户外公共设施问题等。
肌少症 随着年龄增长,运动减少、饮食等因素,肌肉量也会减少。就像头发白了一样,这是一种老年人普遍存在的现象。如果肌肉少到一定程度,就可以诊断为肌少症。肌量减少会造成活动能力、应急能力及平衡能力下降,容易造成跌倒。单纯的活动,如散步,不能增加肌力,只有通过阻抗运动,如弹力带等辅助运动,加上适当的蛋白摄入,才可以增加肌肉量。
疾病因素 如脑缺血、心律失常、体位性低血压、神经科疾病,以及耳科疾病和眼科疾病等病理因素也可造成头晕、跌倒,甚至晕厥。如有上述情况需要及时就医。
药物因素 老年人睡眠不好,很多老年人服用安眠药。有些安眠药除助眠外,还有肌松作用,也容易造成跌倒。
有些老年人有前列腺增生,治疗药物中有一类药物(α受体阻滞剂)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。
老年人常有多病共存现象,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是必要的,但多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是跌倒的危险因素之一。因此老年人要定期到医院进行评估,是否需要调整或者减量用药。
老年人躺着坐起来或者坐着站起来,都要等几秒钟,确认没有头晕,在头脑清醒时再做下一个动作。
防跌倒 不能全凭小心
要预防跌倒,需要多因素综合干预。
1.根据医生的建议避免不恰当用药及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,减少高风险药物的使用。
2.经常参加体育锻炼,如太极拳、行走,以增强肌肉力量、柔韧性、协调性、平衡能力和步态稳定性。
3.选择适当的行走辅助工具,如拐杖、助行器等。有视力听力障碍者应进行纠正。
4.调整生活方式,如尽量不要登高取物,穿合身衣服和鞋子,转身转头和起身下床时动作要慢,避免携带沉重物品等。
5.去除和纠正环境风险,改善家中照明,使室内光线充足;移走可能影响老人活动的障碍物,保证地面平整和防滑;卫生间多安装扶手,坐厕高度适中,浴缸或淋浴室放置防滑橡胶垫等。
6.家庭成员或照护人员要提供良好的护理。
曾有过跌倒经历的老年人可以到医院老年科做一些评估,包括前庭觉和视觉能力筛查、肌力和平衡能力评定等,医生会结合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运动、营养指导,减少跌倒再次发生概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