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宝哭闹不吃奶竟是得了口腔溃疡
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口腔黏膜科 胡靖宇
3岁以内的宝宝,如果总是哭闹不止,尤其是进食、饮水等动作碰到他们的口腔就有强烈反应时,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口腔,因为可能是口腔黏膜病正在折磨他。
口腔溃疡俗称“口疮”“烂嘴”,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,涉及病种多达20多种。口腔溃疡发病时很痛苦,如果婴幼儿得了会哭闹,吃不好,睡不好,进而影响精神状态。“为什么只有我家宝宝这么爱哭?”很多家长心里会这么想。但实际上,没有哪种情绪是无缘无故的,特别是3岁以内的宝宝,尤其应注意观察他们的“哭闹”的表达。如果每次碰到他们口腔,就有强烈反应,极有可能是口腔黏膜病正在折磨他。家长一定要有耐心,及时对症处理,必要时应带宝宝就医,以免耽误病情。
Bednar溃疡:“奶嘴”惹的祸
3个月的小苹果最近一周每次用奶瓶喝奶的时候都会哭闹,吃得也少。一次他吃着吃着,突然大哭,爸妈心急又不明就里,经常用力把奶瓶从小苹果口里拽出来,他也因此哭闹得更厉害了。其实,6个月之前的宝宝口里没有牙齿,吸奶靠的是黏膜与奶嘴形成的负压环境,因此奶嘴对小宝宝娇嫩的软腭黏膜会有很大压力。3个月大的宝宝吸奶量增大,因为“粗心”的爸妈没换大一号奶嘴,故饭量变大的宝宝吸奶吸得费劲,于是就铆足了劲嘬奶嘴,导致软腭部溃疡,医学称之为Bednar溃疡。患病后奶嘴一触及溃疡面,宝宝就会哭闹、拒食。
专家建议:一周以内用勺子喂养患儿,避免进一步软腭黏膜受刺激。待黏膜损伤修复后,更换大一号奶嘴,宝宝就会轻松、安静地吃奶了。
Riga-Fede溃疡:“长牙”惹的祸
11个月的小草莓,舌底部大面积“白色”溃烂面跟小小的舌头形成鲜明对比,看着有些吓人。当地医生判断,可能是恶性肿瘤。小草莓的爸妈快急死了。其实,宝宝长牙有固定的顺序,6个月左右最先萌出的是下面两颗乳切牙,到1岁才会长上面的乳切牙,这6个月的空窗期,下面的牙齿有些“寂寞”,于是它们找到一个临时的“玩伴”——舌头。但“牙齿”坚硬,而舌头柔软的,是不能长久做朋友的。于是舌腹部被牙齿反复刮伤,形成了一个溃疡面,即Riga-Fede溃疡。
专家建议:当家长开始看到宝宝用牙齿刮舌头的时候,千万不要觉得好玩放任他。可以试着在宝宝伸舌头时用手指轻轻“弹舌”,宝宝就不会再去刮舌头了。训练随时都来得及,等到上面乳牙伙伴长出来,就会好了。
“鹅口疮”:“感染”惹的祸
1岁两个月的小芒果满嘴都是白膜,爸妈知道这叫“鹅口疮”。但是让他们烦恼的是,这个东西跟牛皮糖一样,用药就消失,不用药过几天又出现了。对于“鹅口疮”的病因,妈妈觉得是奶奶做饭用的东西不干净,奶奶觉得是妈妈喂的零食不干净,眼看着家庭矛盾就要升级。苦不堪言的一家人赶紧带她去医院就诊。医生说,鹅口疮防重于治疗。与其找食物的原因,还不如找找真正的真菌仓库——人体。一旦得上真菌性皮炎、手癣、脚癣就相当于一个流动的真菌供应站,鹅口疮当然会反反复复了。没想到,最终是在爸爸的身上找到了原因,因为爸爸患有脚气。奶奶问医生,爸爸的袜子都用开水烫可以吗?医生说,真菌芽孢耐高温,用开水烫起不到杀菌的效果。真正有效抑制真菌的是2%~4%浓度的小苏打水。
专家建议:注意日常生活细节。家里准备小苏打水,配比简单:药店可购买碳酸氢钠片,4片兑100毫升温水即可。用小苏打水清洗小朋友的口腔,浸泡小朋友爱咬的玩具、衣服。有真菌性皮炎的患者接触小朋友前先泡手、泡脚,至少要维持1个月~3个月,才能真正免除小朋友鹅口疮的困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