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神兽”在家 无“异”才安
湖南省儿童医院消化营养科 欧阳红娟 赵红梅 游洁玉
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,儿童外出减少,居家时间延长,居家意外伤害事件发生频率较以往也明显增加,其中尤其要注意消化道异物对儿童的伤害。湖南省儿童医院消化营养科今年1月到4月接诊了不少吞食异物的患儿,比如硬币、别针、电池、戒指、缝针、指甲剪、拉链、钉子、夹子、铁丝,甚至吃饭的铁勺子等。没有“熊孩子”吞不下的,只有家长意料不到的。以下是消化营养科接诊的三个消化道异物患儿,希望能通过这些案例给更多家庭警示,以减少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。
纽扣电池 小身材大危害
小花,1岁7个月,在家玩玩具时突然哭闹,进食即呕吐。小花反复哭闹1天后,家人带她去当地医院,检查发现有食道异物,当即从外地赶到湖南省儿童医院急诊手术。医生通过食道镜取出一枚直径约2厘米的纽扣电池,电池表面均为黑色腐蚀物,镜下检查异物嵌顿处食道壁黏膜均为黑色焦痂状。
虽然进行了急诊手术,但由于电池内腐蚀性极强的碱性物渗漏,最终还是导致小花发生了食道气管瘘。食道气管瘘一旦形成,患儿进食就会引发呛咳,食管内容物频繁呛进气管还容易导致反复的呼吸系统感染。为了解决小花的进食及营养问题,医院给小花做了胃造瘘手术。后期为了修复食管气管瘘的穿孔,小花还要做多次瘘修补手术。
市面上带纽扣电池的玩具很多,家人在购买时需要检查电池处是否有螺丝固定,或尽量不买带纽扣电池的发光发声玩具。孩子一旦可疑误吞纽扣电池,需及时到医院就诊,以免嵌顿于食管造成食管穿孔甚至是食管气管瘘。
形如“奶片” 封喉毒药
小天,1岁7个月,在家里误服了白色细粒状管道疏通剂。家长发现后,及时清理口腔同时用清水冲洗,试图喂食牛奶,但没有成功。之后,小天出现咳嗽、口咽部出血、鼻出血、双眼不能睁开,因病情危重由当地医院转运至湖南省儿童医院急诊。急诊电子胃镜检查发现,小天口腔、咽部、食管、胃底黏膜损伤严重,部分黏膜都呈现焦黑色,而且眼球角膜也被灼伤。幸运的是,通过积极治疗,小天顺利渡过了急性期。但是后续食道狭窄的可能性很大,进食会成为小天的大问题。根据食道修复情况,小天很有可能需要多次行球囊扩张手术,甚至需要外科手术才能解决进食问题。
管道疏通剂形如“奶片”,跟电池一样均属强碱物质。与酸性物质损伤不同,碱性物质对于消化道黏膜的损伤是深层穿透性损伤。管道疏通剂的强碱成分含量高,腐蚀性超强,遇水可通过释放热来腐蚀污渍,破坏甚至溶解下水管道中的油脂、剩饭、果皮、菜叶、毛发、纤维、布条等物质。为了使用方便,商家将其做成了白色奶片样,儿童对此辨认不清,易导致误食。
家长们平日里要把家中的清洁剂、药物放好,盖子盖紧,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,不要让孩子有机会接触,以免一时大意,酿成大祸。一旦误食碱性腐蚀性异物,可以给孩子喝大量的牛奶或鸡蛋清,千万不要用清水冲洗,以免碱性腐蚀物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热而导致损害加重,同时尽快带孩子到医院救治。
惺惺相“吸” 穿肠利器
小康,7岁,误服一个1厘米左右四端锋利的磁块,出现呕吐、腹痛,1天后来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。医生反复追问病史,小康又承认先后吃了2个。单个强力磁铁大龄儿童吞入后大多可以自行排出,但2个或2个以上强力磁铁则需要急诊消化内镜尽早取出,以免磁铁相互吸引导致胃肠道多发穿孔。医生为小康行急诊胃镜检查发现,食道贲门口一颗深埋于黏膜中的金属异物,翻转胃镜一看,胃底靠贲门处也有一颗深埋入黏膜中的异物。通过缓慢多次的钳夹终于成功取出了这两个紧紧相吸的磁铁。拿出体外后,2个磁铁相距10厘米都能迅速吸引,并且发生响亮“啪”的声音。如此之大的吸引力,如果时间稍长,小康的胃肠道就可能因此发生穿孔。
除了普通磁铁,还有一些磁铁玩具被做成小圆柱形、小球形(巴克球亦称磁球),借助金属的磁场特性,可以组合出众多的造型,有很高的娱乐性,深受孩子们的喜爱。虽然说明书上注明“禁止14周岁以下儿童独自使用玩耍”,但很多学校周围的小店中均可买到。前几年德国和美国都曾召回过磁珠类玩具,原因都是因为这些磁珠的外观对幼儿特别具有吸引力,颜色丰富,像极了糖果,因其尺寸和形状容易被孩子放进嘴里,从而导致意外伤害。
看到3位孩子的遭遇,震惊之余,提醒家长千万要注意防范。圆顿非腐蚀性的消化道异物大多能通过胃肠道自行排出,但尖锐、长条形、腐蚀性的异物,应及时通过消化内镜取出。如果消化内镜无法取出,则需外科手术。异物中尤其要防范化学性异物以及强力磁铁异物。家长平时需教导孩子,不能将东西轻易放入嘴中,养成好习惯,杜绝安全隐患。